Posted on

玄帝信仰(3) - 戰國到漢朝玄武星神的轉化

淮南子

早在戰國時期的《禮記.曲禮》,即有記載:「行(軍),前朱鳥而后玄武,左青龍而右白虎,招摇在上。」。而《禮記.正義》則進一步描述:「此明軍行象天文而作陣法也。前南後北,左東右西,朱鳥、玄武、青龍、白虎,四方宿名也」。
指明王及諸候國的部隊行軍、部陣,中央為主帥陣,其前為朱雀,後以玄武,東是青龍,西有白虎四大隊,用28星宿之四聖獸來命名陣仗。此際,它只有「護衛」主帥之意,尚未有星神之「神格」。
另外,屈原(B.C.290–B.C.235)的《楚辭.遠遊》,也提及玄武。
「叛陸離其上下兮,遊驚霧之流波。時曖曃其曭莽兮,召玄武而奔屬。後文昌使掌行兮,選署衆神以並轂。」他感慨楚懷王重小人、輕賢臣,形同瓦缶雷鳴,黃鐘毀棄。他乃有離開楚國,發文遠遊他鄉之想。
此時,他想像的說道:「五色繽紛斑斕上下浮泛,在雲海驚濤中漫遊流連。時已昏暗四周朦朦朧朧,召來北方玄武七星奔走串聯。讓文昌六星在後掌管隨從,挑選衆神和我並駕向前」。
詩人筆下的「玄武」,已被他召來同行於天空中,還有文昌六星、眾神,皆隨後且並駕向前邁進。在此,「玄武」星也僅僅是「陪伴」之意,沒有玄武星神之「功能」。
約略到呂不韋(B.C.290–B.C.235)的《呂氏春秋》, 及西漢劉安(B.C.179-B.C.122)的《淮南子》,從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天,擴張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北、西北、東南、西南、中等「九野」(九天)。「玄武」為此中之一,高掛北方天空的斗、牛、女、室、虛、危、壁等星宿,北天又稱為「玄天」。
而在《淮南子》引《禮記月令》:「孟冬、仲冬、季冬之月,其帝顓頊 ,其神玄冥 。」之說,又擴大成北方天空與一年四季、五音、五行的屬性連結,並賦予「帝王」、「星」、「獸」三合一的特質。
稱為:「北方,水也,其帝顓頊,其佐玄冥,執權而治冬;其神為辰星,其獸玄武,其音羽,其日壬癸。」將顓頊帝視為掌北方天空之皇帝,7顆辰星為神,其獸為似蛇龜合體之玄武。此外,尚說了北方屬水,執掌一年四季的冬天,其輔佐神為「玄冥」。
發展至此,玄武星有下列幾個特點:
1.北玄武與東青龍、西白虎、南朱雀、中黃龍並列。由四聖獸,變成了五聖獸。
2.五方天空的星神,不但轉為聖獸,也各有其主宰神、輔佐之神。
3.五方天空的星神和五音、五行、一年四季治理搭配及結合,為其主宰。
雖然,有這三項史實演化,但是「五聖獸」之說未若「四聖獸」流行。五方天空的星神各有其主宰神或輔佐之神,也未流傳;像有多少人知「顓頊」為玄武星之主宰?「玄冥」為其輔佐?
最後,五方天空的星神和五音、五行、一年四季治理連結,到現代也嘎然而止。倒是對五方天空的顏色,反應在中原大地上東青、西白、北黑、南赤、中黃等五色的說法,頗為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