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

業報與源頭:再論鸞堂中司命真君張恩主信仰

灶君
灶君

在鸞堂,常稱司命真君張(單)恩主,是尊貌美俊俏、眉清目秀的神明。
祂的職司主「陰騭」與「司命」。前者是指在「頭上三尺有神明」,在宅考核、記錄人之功過。後者則是依一家老小之善惡,再上天庭呈報降福禍,再授吉凶,決定生死、壽夭。呈現漢人獨特的「善惡終須有報」思維。
業報
因此,清代至民國扶乩著造的灶君經典,常延續宋朝《太上感應篇》的: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」論點,鼓勵信徒行善積福,避免作惡惹禍。此業報觀」源遠流長,常與儒、佛兩教的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相通;而與道教之「承負觀」大異其趣
而《感應篇》遠續儒的《易經.坤卦》:早有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;積惡之家,必有餘殃」之說。也雷同於佛之「因果報應」,只要行善積德,必有善報,行惡作壞,必有惡報,不是不報,只是時候未到。
反而,與道教《太平經》所載的「承負觀」相去甚遠。它是指當下每個人必須承擔先人之善惡,而此世之善,可能無法彌補先人之惡。反之,此世之惡,可能因先人之善而得到庇護。它在說:行善未必有善報,行惡也未必有惡報。好人不一定長壽,歹人不一定短命之理。
由此看來,灶君經典對「業報觀」的主張,接近儒、佛的行善惡,帶來福禍,兩者呈現正相關之理。遠離道教的承負業報,此世行善積德,未必致福;反之,此世行惡積凶,未必惹禍;兩者未必呈現正相關之述。
因此,我以為在指稱灶君的業報觀,不能含糊而論它即與儒、佛、道三教的因果觀相通。
源頭
另外,鸞堂司命真君與關帝、呂祖構成三恩主信仰;是台灣特有的教派。稱恩主公信仰,或儒宗神教,亦可稱儒道釋鸞宗。
至於祂具考校人之命籙的神格,源自那裏?是孔教的「五祀」?還是道教的「種火之母」、「三官信仰」?或是羅教中的分支,金幢道、先天道、龍華派等齋教的三官信仰?值得細思。
我以為:鸞堂是以儒為宗,道釋為輔的宗教。因此,灶君信仰應該可以追遠至儒者的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兩本經典。
前者言祂為「五祀之尾」,天子及庶民皆祀之,旨在報其給人類「飲食之恩」。另外,據漢朝鄭玄之註解,祂雖為小神,卻會記錄宅中人之功過,而有司命之神格。此說也影響當代的《司命真君靈應真經》,將之提升為「五祀之首」,且明白細述祂的司命神格。
後者於「八佾篇」中說:「王孫賈問曰:『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,何謂也?』子曰:『不然,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』」依當時之俗,人應諂媚灶王勝過有權有勢者。因為,灶神會上天言好事,回府降吉祥。孔子回應,當你作出逆天之行,這種祀灶之行,一點作用都沒有。
這個源頭,可比三官考校之說早了許多。
如果再依明英宗(1445)時期,結集的《正統道藏》中有《太上靈寶補謝竈王經》,稱天尊為妙行真人演說。內稱崑崙山中有一老母,名曰「種火之母」,上通天界,下統五行,是為灶神。此神乃人間司命,主管世人壽命長短,富貴貧賤,並記錄世人善惡,夜半上奏天曹。
此刻,祂由「器物神」轉化為「女性神」-種火老母,也具有在人間司命之神格。反而,此道經的灶神神像與鸞堂中的「男性神」張恩主完全不同。
至於明朝中葉以後,羅清(1442~1527)創立的羅教,或是之後發展成為先天道、龍華道、金幢道,在清朝傳入台灣,被日本政府定義為「齋教」,其三官考校人世功過之神格,當然與鸞堂中司命真君張恩主之陰騭、司命、業報思想無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