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土信仰猶在:漢族有幾個土地祇?(2)
「皇天后土」大家都熟悉,代表上天與大地。「后土」是相對於「皇天」上帝,是指涉「土地祇」中,最尊貴的大神。
在本地,有些人認為祂為管祖墳,而把祂當作「陰神」,這完全是錯解。事情上,祖墳或在山、或在平原,皆位於大地之上,都歸祂祂掌管。祂為真實不虛的土地「陽界」之神,並非管理「陰界」鬼魂之神。
在當代台灣,常見之以石碑刻「后土」兩字,形似「神主牌」立於祖先墳墓右側,象徵祂保護或鎮守祖靈之墳塋、祖塔。每逢清明祭祖掃墓,子孫先焚香祀后土-土地祇感謝祂,再祭祖先。
此信仰也滲入各鄉鎮的公有陵園。但是,已經把后土「神主牌」,轉化具體土地公「神像」。我們可以常見約6米高、巨大的土地公立像,置於陵園入口處。既作為陵園的標誌,也請祂管理陵園。
查諸史籍,后土是土地祇的「信仰原型」之一。
最早,在《尚書·武成》:「告於皇天后土」,當帝王即大位,須行上告皇天(天神)及后土(地祇)之祭儀。類似的話,在《禮記·王制》:「天子祭天地」。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:「王大封,則先告后土」,在此只見到祭拜后土。
這影響秦始皇及之後的皇帝,他們皆曾上泰山頂,行「封禮」祭天;於泰山腳,行「禪禮」祭地。合起來稱為「封禪」大典。當然,如果帝王不去泰山,就近在京城設天壇、地壇,分別祀「皇天后土」兩尊大神。今天,北京的天壇、地壇公園,即是明朝成祖及世宗兩皇帝的傑作。
此外,在《左傳》,曾記載:顓頊帝任命治水有功的共工氏之子「句龍」,為后土之神。此時,句龍即為擬人化的后土;但是,此信仰並不流行。大部分的人們只知后土,不明句龍是誰?而且,我們也少見句龍被祀之於后土祠廟中。
當后土崇拜,來到漢、唐、宋三朝,部分帝王皆崇祀,為祂立廟、修廟。
在漢代,漢武帝於元鼎四年(B.C.113)擴建山西省運城汾陰后土祠,定為國家祠廟,8次到此巡行、祭祀。其後,漢宣帝、漢元帝各3次,成帝、哀帝、光武帝、唐玄宗、宋真宗各1次。帝王崇祀后土,無非宣示正統,希望后土帶來豐富,鞏固政權統治。此祭拜后土的朝廷祀典,當然具濃郁的儒教風格。
到宋朝,祂成為「天下地神之宗,土地最尊之神」。真宗尚且擴建后土祠達999畝大,規模之大雄海內后土祠廟。發展到當代,位於山西省萬榮縣的后土廟,仍然是全世界后土祠廟之祖廟。其他尚有山西介休后土廟、臨汾東羊后土廟、靈石后土廟、河津古垛后土廟及陝西省韓城市玉皇后土廟。
在台灣,幾乎未見后土廟。但是,我們卻非常熟悉且保留此儒教信仰傳統。
先民代代相傳:在祖先墳旁、新竹新埔褒忠亭義民廟後,豎立鎸刻后土兩字的神主牌石碑。風行於唐宋時期朝廷的后土崇拜,亙古彌新且鮮活的存在當代台灣百姓心裏。
由於后土(土地)早於人類而存在,沒有降生之時。因此,祂的聖誕,只能在各地約定成俗。現在大陸有農曆正月初十日、三月十八日、十月十八日等三天作為后土誕;完全異於土地公。
但是,在台灣又有幾人在此時祭拜后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