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點辯證:「土地祇」的反思(5)
當華人祖先代代相傳祭拜土地祇的傳統,事實上仍有幾個問題值得反思:
1. 起源
最早於商周時期,即有天神、地祇之自然崇拜。天神為「日、月、星」,地祇為「河、海、岱」;稱為「六宗」。即是六種崇拜,以表達人對大自然的浩瀚無垠偉大,相較之下,人之渺小謙卑。
此時,「土地祇」為「河、海、岱」,並未明言「土地」。現在的土地崇拜,擇農曆二月二 龍抬頭為聖誕,是周朝25戶為一社的「春社」祭典。《詩·小雅》:「以我齊明,與我犧羊,以社以方。我田既臧,農夫之慶」,此社即為「五方土」之神。
發展到宋朝,「土地祇」變成諸「地祇」最重要之神。至今,台民早已約定成俗,稱「頭牙」,為「土地公」生日之一。百姓為了求財、防鬼干擾,台灣不少店家,在每一個月的初二、十六下午,於門口擺在香案,先祭土地公、後拜老大公。一年四季,拜祂24次。以此看來,土地公可以說是接受奉祀最多的地祇,遠超越山、海、河等「土地祇」。
2. 多個聖誕
土地祇為自然神,原本沒有「誕生日」。人們只好依俗約定,以頭牙(2月2日)、中秋(8月15)兩天祭土地公,宣稱當天為「聖誕日」。此時俗,與漢人農業社會的「春祈秋報」土地祇息息相關。春天頭牙日祈求土地祇,秋季中秋佳節報恩祂。因此,土地公兩個生日是其特色。
第二個地祇生日為「地母聖誕」,為農曆10月18,應該是由清朝光緒9年(1883),扶乩著造經典創造出來。
在《地母經》指出:「地母十月十八生,家家誦念地母經。香燈供果排齊整,做會誦經申表文」。《地母妙經》再細說精確的生辰:「十月十八午時生,辰戌丑未易改成。天下男女立大會,地母聖誕方方成」。
3. 多種稱呼&性別
土地祇有多個神名:社稷之神、共工氏之子-句龍、祭土地之官-后土、六卸之一-后土元君、百姓俗稱福德正神-土地公、朝廷祭拜-皇地祇、扶乩創造-地母或虛空無極地母至尊及安龍奠土之儀的米龍、廟宇建築後方靠山壁的土地龍。
其中,儒教之后土被誤解成為祖墳的守護神,祂無性別。男性神以福德正神-土地公為大宗;至於句龍土地祇,早已無人崇拜。女性神則以地母最夯;后土元君只見於道士的掛軸。
再者,土地龍只有道士演安龍奠土科儀及客家族群、少數廟宇可見,祂是聖獸,尚無性別。最後,皇帝祭拜的「皇地祇」,隨著朝廷完全覆滅,也完全消失殆盡。
4.送青龍的避諱
最有趣的是道教「安龍奠土」之儀,竟然有「送青龍」的避諱。
原來道士為廟宇動土、慶成或作神誕、醮典,常行「安龍奠土」之儀。用白米裝飾「米龍」於廟宇大堂,或廟埕空曠處。引土地龍神之𩆜入米龍,以朱砂或雄鷄冠血為之開光點眼,象徵祂已在此。
在其兩側,再請道教「四靈獸」中的「青龍」、「白虎」兩星宿護衛。常以青色、白色兩長條布幅,分別書寫祂倆名諱;也有以紙紮物代替兩靈獸。祂倆皆具有護衞壇場及土地龍神之功能。
部分道士在儀式終了前,行送「青龍」、「白虎」離開之禮。部分道士以訛傳訛,誤認兩靈獸為凶神,乃大聲呼喊要求信徒作迴避之舉。事實上,「青龍」、「白虎」、「朱雀」、「玄武」皆可護壇、護身,進入演科行法的道士體內。祂既非邪惡、凶狠之「壞神」,相反地,是兩尊「好神」。
當然,也有道士視「米龍」為「青龍」,這完全扭曲兩者本質上的差別。青龍為「星宿之神」,米龍是「五方土地祇」,-在天上,-在地下,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。這兩神、祇,雖然皆有「龍」之名,信仰邏輯完全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