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
林默於960年3月23日誕生,987年飛昇。
生前僅是福建惠安地區的巫女,在世只有短短28歲;歿後,祂卻由湄州地方小神,變成全球華人偉大的女神-媽祖。看遍華人宗教史上,祂與眾神比擬,堪稱得天獨厚!
為何如此?絕對與祂不斷在海上、漕運顯靈;再加上因此而得到歷朝歷代皇帝的勅封、加封、累封有關。

我們不能忘記宋朝徽宗皇帝1123年首度勅封媽祖廟額為「順濟」,從此以後,祂得到朝廷的「正字標記」。這與當年媽祖顯靈有關。話說給事中路允迪代表皇帝8艘船出使高麗,中途遇颱風,求救媽祖,主帥船得以平安返回。

有了朝廷的肯定,有宋一朝的皇帝,逐漸加封祂為崇福、靈惠、靈惠昭應崇福、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。到1192年,宋光宗詔封「靈惠妃」;從此祂再升一格。之後,宋寧宗、理宗兩皇帝,也都封祂為「妃」。
到了元朝,蒙古皇帝入主中原。接受華夏文明及信仰,依舊崇祀媽祖。
元世祖忽必烈(1215-1294)建都北京,疏𣿰南北大運河,江南物資得以北送。官方船隊碰到暴風巨浪,求助媽祖,得以化險為夷。上報朝廷,世祖於1281年,詔海外諸蕃宣慰使蒲師文,代表皇帝再加封、累封升格媽祖為「護國明著『天妃』」,並行郊祭。
此後,元、明兩朝皇帝,皆勅封媽祖為「天妃」
像現在澳門的天妃廟,即建於明朝萬曆年間(1553-1557)。它也是媽祖顯靈護衞百姓行船,而被立廟。據澳門同知印光任、張汝霖合撰《澳門紀略》:
「相傳明萬曆時,閩賈巨舶被颶殆甚,俄見神女立於山側,一舟遂安,立廟祠天妃,名其地曰娘媽角。娘媽者,閩語天妃也。於廟前石上鐫舟形及『利涉大川』四字,以昭神異。」
明成祖(1360-1424)派三寶太監鄭和七度下南洋,他屢屢見到媽祖顯靈相助。永樂七年(1409),明成祖封祂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」。鄭和為了感謝媽祖庇佑,上奏朝廷於南京龍江建天妃廟。1431年,他將媽祖神跡勒石:《天妃之神靈應記》,述說這段故事。
現在,我們尊稱媽祖為「天后」,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(1684)的事。這與施琅(1621-1696)收回台灣有關。
施琅打敗鄭克塽(1670-1707),為清聖祖立下汗馬功勞。上報朝廷,他不敢居功。宣稱打敗澎湖鄭之海軍及攻克鹿耳門,皆是媽祖之助力及皇帝英明。他懂為官之道,不敢功高震主,堪稱「狗腿琅」。
康熙龍心大悅加封媽祖,由「天妃」升級為「天后」;全名為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『天后』」。此後,華夏大地,沿海、沿江、內陸,為媽祖立廟,首選名稱為「天后宮」。信眾也常稱之為「天后」。
劉銘傳在1885年任台灣巡撫,選台北城為首府。於1888年,供奉金面媽於官立之台北天后宮。此遺址位於現在228公園內、省博物館前。日本據台,1913年拆除天后宮,金面媽蒙塵。
三芝區長曾石岳(1859-)到台北開會,無意間發現祂置於倉庫裡,得日本官方同意,乃將之帶回小基隆,於1919年,在埔頭老街立福成宮重新奉祀祀。
2004年,逢台北建城120週年,時任市長馬英九知此故事,乃重新迎金面媽回台北,立紅壇新公園內或遶行公園週邊;供民眾膜拜,並緬懷劉銘傳之功。
此後,一年一度的迎三芝金面媽,成為北台灣的媽祖盛會之一。至今,每年演繹、傳唱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