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農曆三月本是媽祖的「進香期」,2020年例外,受疫情衝擊,許多廟宇延到五月才動身。值此南部信徒「瘋媽祖」期間,與大夥聊聊「進香」與「刈香」兩個常見的詞彙,頗為合適!
一般人對此,並不太區分兩者的差異;事實上,它倆皆屬信徒集體到廟宇參拜的行動。但是,仔細看這兩種宗教活動,卻可區分彼此的差異,並判定其不同的意涵及象徵!
而在這兩個名詞之外,我們也常聽到「參香」、「交香」的概念。本地中央研究院調查發現,「進香」是台灣人最熱衷的儀式之一。但是,它的調查完全忽略「參香」、「交香」、「刈香」等現象。是礙於問卷題目數量限制?或是設計問卷研究者的疏漏?我們不得而知,且擱置不論。
現在,先來談「進香」。
它是指信徒在廟方的召集下,請廟宇供奉的主神,到外地廟宇短暫停留-停駕,或過夜安座-駐駕。對神明而言,彷彿到外地、非自己管轄的境「出巡」,但絕非巡視「自己的境」,而是到「他神的境」,有「巡遊」的意味。
對年紀稍長信徒而言,他們到外地廟宇參拜之餘,順便旅遊;既是「進香」、「參香」,又是觀光。本地信徒乃樂此不疲,長年參與廟方號召的「南巡」或「北巡」的「進香」。
至於各地宮廟則常高掛歡迎各界至「參香」的大看板,迎接南來北往各宮廟的「進香團」。他們至此「參拜」,有時也帶來香油錢。因此,全台各地友宮或著名廟宇,樂於接待四面八方來的香客。
而在廟宇管理階層來看,他們經由「進香」,維繫雙方「交陪宮」的平等友誼;拉近彼此關係。如果,兩廟主神相同,則更易結為「姊妹廟」。遇到頭人的紅、白事,也易彼此相挺,相互派陣頭支援。
此外,「進香」也常和「繞境」結合。以大甲媽往新港奉天宮的「進香」最著名,中途經台中、彰化、雲林、嘉義等4縣市的友宮「進香」參拜。回鑾時,於大甲、大安、外埔、后里等53庄「繞境」,保護境內信徒平安。
而在進香的過程中,陣頭香爐中的爐火,常與沿途香案上香爐的爐火彼此交換;稱之為「交香」。而此行徑,到友宮停、駐時,主神鑾駕前香爐中的爐火,也會與友宮主神香爐的爐火交換。
此時,「進香」也兼作「交香」。對兩廟的神明,在頭人的操作下,平等交換香火-交香,前來作客的宗教意義。對兩廟的執事,透過「神聖的」平等交香的宗教意涵,也深化彼此「世俗的」交陪之社會意義。
這種作為,符合當代民主社會,人人平等的價值體系。當大廟願意委身,平等接待來廟參香的小廟;既拉抬自己領頭羊地位,也帶來香油錢。至於小廟與大廟交往,也可幫襯自己原有的、在地聲望,而助於信徒的認同。
其次,來說說「刈香」!
「刈香」原是指子廟或信徒返回母廟「刈取香火」到自己的香爐內;又稱為「刈火」。就宗教神聖性格來看,母廟香火鼎盛,代表香火靈力強。
前者,是指「團體刈火」。由子廟廟方召集信徒組香團揹著「香擔」,內有「香爐」。每年定期進香期,必返回母廟挖其香爐中的香灰,加到子廟的香爐中,且將之帶回。
後者,則是指「個人刈火」。大部分是指信徒自己家中設置神龕,且分靈了母廟的神明。他們就需要參與「進香團」,前往母廟「刈取香火」,返回後,將之置於宅中的香爐。
由於僅僅是信徒個人,因此不用「大費周章」的扛背「香擔」及「香爐」。他只需要手執「進香旗」,在旗子上方就有一「香盒」,可以裝置從母廟香爐中的香灰。返家後,將香火加入香爐。
信徒相信,這兩種「刈火」舉措,都是用來增強子廟或家中分靈神像的靈力。因此,「團體刈火」使用的「香擔」及「香爐」;「個人刈火」時使用的「進香旗」及「香盒」,就顯得非常重要且神聖。
不過,現在這種「刈火」或「刈香」,逐漸被分靈廟頭人或歷史較短的廟宇領袖及信徒所捨棄。他們喜歡用「進香」、「參香」或「交香」等象徵廟際地位平等的詞彙及運作。進而拋棄了與「刈香」有關的儀式及神聖物。
現在,彰化南瑶宮、大甲鎮瀾宮,過去到北港朝天宮「進香」,「刈取香火」到自己子廟(分靈廟)的香爐內。但是,這兩個廟宇領袖現在寧願選擇交香、參香,而不要刈香、刈火。
大甲鎮瀾宮為了澄清不是北港的子廟,1987年之後,停止往該廟進香;1988年選擇到新香奉天宮為中間折返點。捨棄刈香的儀式,改行「祝壽大典」。
唯獨白沙屯媽祖廟是個例外,至今是少數到母廟北港朝天宮進香,仍然保存「刈火」的科儀,又稱為「進火」的傳統。由母廟法師主持,引聖火至子廟香擔中的香爐,再貼上封條。象徵兩廟仍具母、子廟的關係,另外也傳承了母廟香火給子廟,增強子廟的靈力。
由此看來,在現代廟際交陪往來過程中,民主社會中的平等價值觀上昇。促使具有上下從屬關係,子廟的到母廟刈香的傳統不斷的萎縮。取而代之的是,現代型的廟際關係,兩廟間平等往來的進香、參香及交香正在發展中。
不只分靈子廟、神明會,連多數母廟都舉雙手贊成,同意當代的「平等」意味較濃的進香;捨棄「上下階級」色彩的刈香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