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先秦以來,方士拜北斗為秦王祈壽;漢高祖亦然,也拜北斗。
北斗七星成為「護衞帝王生命」的大神,與漢人追求五福臨門中求「壽」的福氣,緊密結合。
到東漢張道陵天師將北斗崇拜擴張為五斗崇拜,引導其信徒行此科儀。它成為正一道的標誌,又稱為五斗米教。發展至今,「延壽斗科」既是兩岸、東南亞道教在各宮廟年度盛事,也影響到佛教、儒宗神教、民間信仰、民間教派,莫不演此科儀為其信徒求壽。
為何華族祖先會認為「北斗」星系,決定人的生命?我以為祂是逐步堆積而成。
1. 運轉四季
首先,這得從觀察「北斗七星」與「北極紫微星」說起。這兩星系在天空的互動,產生無限的想像。我們祖先觀看「北極紫微星」永遠高掛在北方天空,而看起來像是一根杓子的「北斗七星」會繞著祂運轉。
戰國時代《鶡冠子》指出:當北斗斗杓對著北極,斗柄东指,天下皆春;依此類推,北斗斗柄南指,天下皆夏;北斗斗柄西指,天下皆秋;北斗斗柄北指,天下皆冬。祖先就認定北斗七星好偉大,是運轉一年四季的「星神」。
2. 命名七星
其次,北斗七星名稱為何?早在戰國時期的緯書- 《春秋運斗樞》,即已命名。
第一顆為天樞(貪狼),第二為天旋(巨門),第三為天權(文曲),第四為天璣(祿存),第五為玉衡(廉貞)第六為開陽(武曲),第七瑤光(破軍)。其中,第一至第四為「魁」(杓),第五至第七為「柄」,合而為「斗」。
前四顆,又構成「𣁽星踢斗」,另外一說,貪狼第一星為𣁽星。此時,𣁽星與生命無關,是指五文昌神之一。
3. 生命之源與歸屬
第三,以張天師為名,通神書寫的《北斗真經》,透露兩點天機。一為人為星之轉世,12生肖本命星,皆分屬北斗七星掌握。如貪狼主管生肖鼠的本命星,依序巨門掌生肖牛、猪,祿存掌管生肖虎、狗,文曲掌管生肖兔、鷄,廉貞掌管龍、𤠣,武曲掌管生肖蛇、羊,破軍掌管馬。
不僅如此,生命終結之際,魂飛到北斗。又有「南斗註生,北斗註死」,南、北兩個斗星是人生命的源頭與終結之神。
在《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註解卷中》,老君曰:「北辰垂象,而眾星拱之,為造化之樞機,作人神之主宰。」前半句在說北斗決定一年四季的變化;後半句在言祂是人類生命的主宰。
道經又言:「北斗九光。人死三魂皆歸北斗,一切生命魂歸斗宮。」意指道教徒人在生時,祭北斗以延壽;而人過世後,本命星沉,魂飛斗宮得到安息。此種論述與佛教徒、民間信仰者認為死亡之後,下地獄經九殿閻羅王的審判相悖。
前者,無論生前如何,魂飛北斗。後者,生前所為善惡,死後審判,再決定「六道輪迴」。
4. 陰騭善惡
最後,北斗七星掌管生命的神格,到宋朝扶鸞著造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再與「頭上三尺有神明」的陰騭人類的善行惡為結合,新發展出來「陰騭」觀。祂與三台星君、灶君、三尸神並列,是眾神中的「陰騭」神。
這項轉變擴張北斗七星的「司命」內涵。由生命的起源、終結,再結合生命過程中的記錄。一輩子為三百善者,可以成為「地仙」,為一千三百善者,可以成為「天仙」。「福禍無門,唯人自召」的善惡果報,與北斗七星的陰騭緊緊相扣。
這種北斗神格,完全異於孔教敬北斗思想。
在《論語.為政》:「子曰,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眾星共之。」是指王以仁德治理萬民,就像是北辰。統治如祂一年四季運轉,順時應物;百官擁戴,百姓安居樂業,支持王的仁政。
儒者輔佐帝王,法天象、治萬民,宣稱北斗「運行四季」,王者「調和鼎鼐」。在司馬遷的《史记.天官書》稱:「北斗七星,所谓旋、玑、玉衡,以齊七政。」王者應法之,才能應天時、地利、人和及春夏秋冬等「七政」。然而,民國肇建,兩岸統治階級,誰在乎北斗?
由此看來,北斗七星思想有興、有衰。興盛的是在民間社會,深信祂具司命、陰騭主宰福禍及生命長短的神格,與其連帶的禮斗法會、經典、點亮本命元辰燈(光明燈),在各宮廟的流行。衰退的是統治階級早已不祭拜、不效法北斗,更不理會北斗與七政治理的關係。
難怪台灣社會似乎廣泛流傳:「人無照天理,天無照甲子」的諺語。上行逆天,下效悖理,上下交相賊,詐騙一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