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鸞手對岳飛的尊稱與封神
岳飛(1033-1042)允文能武,著《滿江紅》,膾炙人口,為南宋抗金名將,華人戰神,與關聖帝君齊名。祂又嫓美國姓爺延平王鄭成功,皆為民族英雄。
然而,他主戰,力求「還我河山」。積累諸多戰功,功高震主,被拔除兵權。遭主和派的秦檜陷害,構「莫須有」之罪。被宋高宗賜死,飲鴆而亡,在世僅39歲,後世尊為「功國偉人神」。
世人不捨,敬其忠烈而立廟。鸞手通神,著《敦倫真經》說祂的故事。
此經著者佚名,被收錄在《列聖寶經》中;它是少數留傳的岳王經典。經中有寶誥、偈、讚、文;夾敍夾論。以史實為經,讚美祂生前的英勇故事。以倫理為緯,論祂歿後成神、教誨子民,應該如何信守倫理道德。
在此先解讀祂的「神格」
包括:祂生前、歿後得到歷代皇帝哪些勅封?勅封祂的原因?其中,有哪些勅封影響到經典的神格?又有哪些是經典獨創的封號?這些加封祂的神名,有什麼意義?這些問題雖小,但是值得理解。
由於祂英勇善戰,攻無不克,常擊敗金兀朮元帥。被金人視為:「撼山易,撼岳家軍難」!
宋高宗兩次召見,贈「精忠岳飛」旌旗。官至少保、樞密副使,受封武昌郡開國公。由於他力主北伐擊金,與主和的皇帝相悖。加上介入皇子立嫡之爭及高宗被金人離間,被下罪入獄致死。罪波及其子岳雲,其將張憲,皆被梟首示眾。死訊傳至金人,「諸酋聞其死,酌酒相賀。」
直到宋孝宗(1127-1194)即位,岳飛寃死20年,始得平反。首先,於1162年,追復少保、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、武昌郡開國公等官職,1170年,立廟祀於鄂州,廟額名「忠烈」,祂已經被朝廷立為官祀廟宇。1178年,再追諡「武穆」。1179年,於朝廷宣諭曰:「卿家(岳飛)紀律、用兵之法,張(俊)、韓(世忠)遠不及。卿家冤枉,朕悉知之,天下共知其冤。」
宋寧宗再於1204年,提升其神格,由「武昌公」晉升追封「鄂王」。宋理宗於1225年,再改諡「忠武」。從此,「武穆」與「王」合併,成為「岳武穆王」,或是只稱「卾王」;是後人尊稱岳飛的名號,在《敦倫真經》也可見之。
到明朝萬曆帝1615年,加封祂為「三界靖魔大帝保劫昌運岳武王」。此刻,祂既有「帝」,又有「王」的神格。祂被累封成至高神-「三界靖魔大帝」,對比於關帝為「三界伏魔大帝」。是掃除、靖平、降伏「天、地、人」三界妖魔鬼怪之大神。然而,在《敦倫真經》捨此名號。
反而,創造出「岳恩主」、「御前元帥」、「玉帝殿前兼理右相」、「道德元君」、「妙法大天尊」等新名號。
就恩主公信仰來看,祂與關聖帝君、呂仙祖、灶王張禪、豁落靈官王善,並列為五恩主,信徒習慣加上「公」,尊為「恩主公」。是降筆教誨、濟世、救世信徒之神,也是信徒學修道法之神。以「岳恩主」來看,祂是「敦倫」、「說儒家道德」之神。
因此,祂又有「道德元君」之名。此經披露的儒家思想,是信徒在人世間修行的準則及與人相處互動的行為標準,乃又可稱為「妙法」。因此,此經文中,岳王自述為「妙法天尊」。
另外,祂又是「玉帝殿前兼理右相」,應該是受《桃園明聖經.寶誥》的影響。在《明聖經》,關帝為「玉帝殿前首相」,而在本經,岳王不遑多讓,加封到凌霄寶殿為右相。
在鸞手造經時,明知祂生前為「武將」。但是,為了尊敬祂,乃在祂身後成神,再晉升為「宰相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