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六點聯想:老子誕·禮道祖
每年逢農曆2月15日,為老子(B.C.571-B.C.470)聖誕。
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執事,或全台奉祀三清道祖之宮廟堂壇的道士、信徒,幾乎皆行盛大的「三獻」祭典。在此聖誕時節,且讓我們來回顧老子在生前、歿後,與宗教的關係。藉此進一步的認識這名偉大的政治哲學家、宗教家。
在祂生前,有幾件影響深遠的事,值得關注:
1. 孔子問禮於老子
孔子一輩子飽讀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大易》、《春秋》。祂知書達禮,以「德」為思想核心。然而,祂為了理解周朝「禮學」,不恥下問,五度問禮於老子。在春秋時代,兩位哲人交會,碰撞出火花。
可以說,老子是祂的禮學老師,每次問禮之後,總是讚嘆老子。在王充的《論衡》、司馬遷的《史記》,有類似的褒獎。以《論衡·知實》為例,孔子曰:「游者可為綸,走者可為矰。至於龍,吾不知,乘雲風上升。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邪!」
當然,孔子之「禮」,只是其道德律之一。而在老子看來,周朝「禮制」崩解後,王道不再,祂選擇失望的離開。孔子則反其道,祂終身期待,盡己所能力挽狂瀾,企圖以一己之力,恢復封建社會的「禮制」。
2. 道家學派創始人
老子著《道德經》,被尊為道家學派之首。道家與儒、墨、法家,並列為春秋戰國時代四大家。其思想澎派、突出,足以與儒學、佛學相媲美,因此,老子、孔聖、佛陀又並被尊為東方三哲。
道家以「有為之後,如無為」,法地、法天、法自然,孕育萬物,不求回報,即為大道。因此,它具有生而不有、為而𣎴恃、長而不宰、功成弗居之「玄德」。是種超越人際互動,禮尚往來的道德。這種只給不取,既玄妙、且深遂,已經超凡入聖道之境界。
3. 西出函谷關隱居
老子服膺「邦有道,則顯;邦無道,則隱」之理。祂處東周列國時期,擔任周朝命官-職守藏室、任柱下史。但是,祂目睹政局動盪不安,王朝體制崩潰。祂內心抱著寧可去職之情,乃坐著青牛,西出函谷關,歸隱山林,無疾而終。
由於祂得任職、地利之便,綜覽群書。
學富五車的祂,融會貫通,靈犀洞悉朝廷興衰之利弊。當祂看透政局動盪,人事更迭,戰爭帶生靈塗炭;乃有不如歸去之感。離開中樞朝廷,至涵谷關,關令尹喜慧眼識英雄,央求祂將畢生智慧結晶,著成《道德經》一書。
尹喜居功至偉,他一念之間對老子的請求,已經為華夏民族、為人類留下不可磨滅貢獻。
在祂歿後,亦有幾件與宗教相關的事,值得關注:
1. 張道陵奉祂為正一道祖師
春秋戰國時代,老子生前,尹喜真人具慧眼,留下祂著書。老子歿後,神靈猶在。東漢末年,正一道第一代張道陵(34-156)天師亦有知人之明,奉祂為道教的唯一道祖-太上李老君,將之供在神殿上。
天師尊祂不僅於此,祂或其孫-第三代天師張魯尚且為《道德經》作註解,稱為《老子想爾註》。祂用自己的宗教理解,註解此經。時而評擊其他道派,時而自說自話,宏揚或維繫其宗教觀。
至此,《道德經》不再是老子的專利,而是具正一道特色,用來宣教的經典。
2. 與元始、靈寶天尊並列為三清道祖
道教是本土發展的華人宗教,正一道之後,三國時期東吳道士葛玄(164-244)傳給鄭隱、鄭隱傳給葛洪、葛洪傳給葛巢甫,形成靈寶派。創造元始天尊、靈寶天尊兩位道祖。
在陶弘景(456-536)的《真靈業位圖》,綜整道教神仙,計有七層的譜系。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玉晨玄皇大道君(靈寶天尊)、太清太上老君,分別排列在第一、二、四層,皆為主神。
此時,尚未將三清道祖排在一起。直到唐、宋,三清道祖才逐漸成為三清殿的主神,元始天尊居中,靈寶天尊居左,道德天尊居右。約定俗成,成為各道派的共同、最高神。只不過,在宋儒-朱熹看來,委曲了老子。由正一道的道祖,淪為三清殿中的老三。
3. 唐、宋兩朝皇帝尊崇老子
李氏淵高祖建立唐朝,奉老子為「始祖」。之後,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「太上玄元皇帝」。唐玄宗再累封其尊號,稱「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」;尚且立道教為國教。上行下效,道教風行中土。
到了宋朝,宋真宗再於大中祥符六年(1013 ),加封「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」;此是歷代帝王對太上老君的最後一次累封。李聃生前為周朝史官、御史,歿後高昇為太上「玄元」、「混元」皇帝。此無上殊榮,祂老人家可曾知否?
以上老子生前、歿後各三點聯想,信手拈來,與好友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