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

請在這裡輸入標題

冬至
冬至

您會在「冬至」祭天、祀祖嗎?還是只是食湯圓?
自我懂事以來,猶記得於冬至傍晚,與家人圍坐在米篩周邊,一起搓湯圓。拜拜完畢後,吃甜甜的熱湯圓。
我隱隱約約依稀記得,這天是團圓日、祭祖日。爺爺、奶奶常笑著對我們孫子說,吃了湯圓就算長了一𡻕。幼小的心靈常狐疑,那沒多久過農曆春節,我又長一歲,豈不是短短的一個多月,長了兩𡻕?
長大後,台灣社會隨著時代轉型,緊張的生活步調;加上外來聖誕節慶接近冬至節。兩相衝擊下,使得過此節日的味道變淡了。
試問:誰家還堅持傳統,在冬至前一天先磨米漿,夜裡用大石頭壓住米漿袋、瀝乾成「圓仔粹」,加上煮熟的小塊粘稠狀的「圓仔粹」,將它們揉合在一起,再搓成湯圓?現代家庭,大部分買現成、工廠大量製作,冷凍的「桂冠」、「義美」湯圓。
有多少戶人家在今天祭天、祀祖?如果回到2500年前,我們祖先對「冬至」的祭祀,可是非常重視
依《周禮·春官宗伯》:「以冬日至,致天神、人鬼。以夏日至,致地祇、物魅。」言下之意,我漢人祖先認定大地運轉到冬至日,日照最短,之後,日照轉長,大地逐漸回春。是適合祭天、祭祖之日。反之,夏至日則宜祭拜土地及鬼魅。
漢朝賡續周禮,宣稱這是朝廷之責。
於《史記.封禪書》:「冬至日,(朝廷天子或遣官)禮天於南郊,迎長日之至。」唐、宋兩朝亦復如是。到了明朝成祖,定都北京。他於永樂18年(1420)在此建「天壇」,延續於冬至日,在「圜丘」行祀天之儀。清皇室承接此禮;民國袁世凱,也曾於1913年冬至,在此祀天。
天子於冬至日行周禮,以「太牢」祭天,到了現代兩岸政治領袖已不復見。儘管如此,部分冬至習俗尚存於兩岸民間社會。
遵循傳統者:大陸北方百姓,在今天用餛飩祭祖後、共食。江南民眾,性喜食桂花酒釀湯圓閩台子民則喜在傍晚時分,以甜、鹹湯圓及豐盛菜碗,祭拜兩回。先向門外拜天公,之後,同一供品再點香向內祀列祖列宗。拜罷,一家人共食湯圓、晚餐,像是過年圍爐,象徵和樂團圓。
如果把場景拉到東北鮮族,百姓則喜以狗肉進補。不過,這在台灣可行不通,會被愛毛小孩人士罵翻了!
言至此,已經告一段落。然而,我想再與同修分享,於冬至日吟唱宋.邵雍的《冬至吟》五言律詩:
冬至子之半,天心無改移;
一陽初起處,萬物未生時。
玄酒味方淡,大音聲正希;
此方如不信,更請問庖犧。
從中可以感受到冬至日是冬盡一陽開始春回之節氣,此刻大地大音希聲。而這樣自然季節交替呈現的靜寂之美,即是大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