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灣媽祖虔誠信徒從清朝至今日,他(她)們常持「進香旗」,徒步隨著大甲媽祖,到姊妹廟進香。過去,會到祖廟刈取香火;現在則鮮少「刈火」了。
講到這裡,「進香旗」的本質是什麼?鮮有人深究,更別說正確的認識。我在討論主題之前,我覺得應該從「旗」的全球文化視野來解讀。
一般而言,旗可以分為世俗與神聖兩類。在世俗部分:旗可以代表「國家」,稱為國旗;代表「部隊」,「軍種」,稱為各軍種旗及軍、師、旅、營、連的隊旗;代表「主帥」,稱為三軍主帥、總統旗;也可代表「機關」、「學校」、「社團」,而有各類校旗、系旗或團體旗幟。
而在神聖部分:旗往往為「神」的化身。常見黑色的玄天上帝旗,走在陣頭前方,掃除妖魔鬼怪。或是廟宇神桌上供奉的五營元帥旗,代表五營將軍、兵馬鎮守、維護宮廟領域空間的神聖性。
至於進香旗,則應屬媽祖遶境進香的神聖旗幟;信徒跟隨其他神明進香,鮮少執此旗幟。部分論者以為「它」是進香客的身分,或是將之視為媽祖的兵將,這些皆曲解了它的本質。
如果我們仔細端視古老的進香旗,就可反思它的內在意義。在北港朝天宮中,保存清道光26年(1846)的進香旗;它已經有174年的歷史,是目前台灣地區最古老的旗。從此旗製造的材料、搭配物件及文字書寫,可以揣測當年媽祖信徒對這面旗,具有深刻的宗教情感與神聖思維。
首先,它是用竹子製成長約90公分的旗竿,既便利香客進香期間長時間持拿,也具有「步步高昇」之意;及人應該效法竹子,追求「高風亮節」的品格。
而在竿頂套上錫製的「葫蘆」,則取「辟邪」、「福氣」之意。接著懸繫錫製的「香盒」,可讓信徒將取得的媽祖香火(灰)置入其中,希望其「神明靈力」護佑家族平安。而香盒與旗的連結,更意味著此旗具有神明及其香火的靈力,而非一般世俗人的普通旗幟。
其次,在其下方掛紅色布料的三角旗,外側兩角鑲黑邊,內側一角用白布邊套進旗竿。在紅色布面書寫「天上聖母」或「天上聖母令」,就可以理解「旗」是媽祖的化身或敕令,而非祂的兵將。
就像玄天上帝的黑旗,上面也會書寫玄天上帝四個字。況且,旗象徵神明,才會要求信徒不能持旗如廁,認為如此將褻瀆祂。
再者,在旗子靠近旗竿的白色布面或是竿頭繫上像劍般的「劍帶」,常見書寫「信士(女)ooo敬奉」的詞句,代表此旗歸屬該信徒,祈求媽祖保護他及家人。是人供奉的「媽祖」,而非指涉「信徒」的身分,也非媽祖的兵將。
因此,當信徒持旗進香,猶如捧著「簡便型」的媽祖金身,祂應該是媽祖神像抽象化的表現。如果把旗視為神的化身,信徒就需到祖廟,把旗繞媽祖爐三圈,藉此強化進香旗的靈力。而在進香結束後,再將之豎立在家中神桌按時供奉,並代代相傳。
反之,現在少數論者或廟方執事不再把進香旗當神看,就不會將之供奉在神桌上,甚至告訴信徒可隨意把它置放在家中某一清潔的角落即可。當然,這種作為就眨低了進香旗內在的神聖性。
再就當代的進香旗來看,它比過去的旗子華麗許多,也作些許的改變。例如,用木頭、塑膠取代竹子製成旗竿,不再有前人對竹子的思維與期待。
而在竿頭上,雖然與過去一樣套上葫蘆,却省略掉「香盒」,主因在於信徒不用到祖廟刈取媽祖的香火。三角旗用黃色布料為底色,刺繡上美麗的青龍(鳳)圖騰,天上聖母及宮廟等字樣,取代過去以毛筆簡便的書寫。整體而言,進香旗依舊有媽祖的象徵。
然而,當信徒持華麗的進香旗跟隨媽祖繞境進香,不再、也無法刈香火置入香盒時,它的神聖性隨之降低。再加上現代的廟方執事、學者的不當詮釋它,曲解了前賢設置進香旗的宗教意義、情感及苦心。甚至,可能使進香旗從神聖性走向世俗。
儘管如此,現在跟隨大甲媽的信徒,手持進香旗時,繫滿了沿途宮廟贈送的平安符。既代表他虔誠跟隨大甲媽的腳步,也象徵眾神護衛他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