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
元世祖忽必烈
元世祖忽必烈
蒲師文
蒲師文

來自大漠草原的蒙古族忽必烈,為什麼會敬拜漢族的海神媽祖,其中道理為何?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!
事實上,這與元朝治理中原的國家漕運政策,息息相關。
西元13世紀,45歲的忽必烈(1215-1294),於1260年,登基蒙古大汗;1271年,成為元朝皇帝;1279年,入主中土,統一中國。此時,他為了把江南物資經由大運河、海洋北送大都(北京),連帶著接納了漢人的海神-媽祖信仰。
當下,媽祖神格再度擴張。祂已經由「海神」,擴張為「運河之神」;可以稱得上是國家的「漕運之神」。
元世祖本來就尊重儒教文化;當他帶領的蒙古鐵騎踏破各地城池,並未燒殺擄掠、消滅漢文化。相反的,他治理元朝國政,任用漢臣,吸收前朝經驗,接納漢人的信仰文化,開創出大元江山格局。
早先,1276年,他攻佔南宋臨安(杭州),即派漢臣張瑄、朱清兩人,將宋朝府庫、珍寶、圖籍北運大都,此為元代首次海洋航行。3年後,他於1279年擊敗南宋大軍於廣東崖山,宰相陸秀夫(1236-1279)背負最後一個皇帝,年僅7歲的趙昺(1272-1279)跳海自盡,南宋覆滅。
本來就是元太祖成吉思汗(1162-1227)之孫,元睿宗拖雷(1192-1232)之子-元世祖忽必烈,擁有祖父、父親的雄才大略。入主中原後,接受丞相伯顏(1236-1295)的建議:開鑿大運河,貫穿南北,藉此維繫國家的經濟命脈。在至元17-18年(1280-1281),撥巨款、廣召民工,連續開通南北大運河、海洋等漕運路線。
此時,他為感謝神恩,派親信工部尚書、海外諸蕃宣慰使、福建道市舶提舉-蒲師文,代表他冊封媽祖為「護國明著『天妃』」。比起宋朝諸位皇帝勅封媽祖為「妃」,尚且提升了一級。
綜觀元世祖忽必烈對媽祖的作為,有下列幾點特色:
1. 海神蛻變為漕運之神
世祖雖然來自大漠,統一天下後,他的視野隨之開闊,深知南北大運河及海洋運輸之重要。而在江南物資北運時,順應漢族航海人員對海神-媽祖信仰的內在需求,朝廷順勢接納媽祖為國家漕運的保護神。
此舉措,在政治上,具有穩定民心,鞏固其政權之效;在宗教上,則有擴張媽祖從海神進入到內陸的運河神之功;這已經打破過去的媽祖為海上女神的框架。
2. 從妃的神格提升為天妃
既然知道媽祖信仰重要,就必須突破前朝對媽祖勅封的窠臼。他乃決定由宋皇帝封媽祖為「夫人」、「妃」的格局,提升至「天妃」的地位。也為未來媽祖再晉升為「天后」,奠定基礎。
然而,他為了展現皇帝比媽祖更具權威,勅封之後,派遣官員代表皇帝行冊封之儀。顯示天妃神也蒙受大元皇帝浩蕩之皇恩,才能有此神格。
由此可見,我們不能小覷蒙古皇帝元世祖治國之遠見及細膩處。
他雖然來自大漠,卻知治理中原,擁抱海洋的必要。定都大都後,深知得依賴運河、海洋漕運物資,來鞏固國本。他原本有蒙古族的佛教、景教信仰,卻可包容漢族海神媽祖,並且加以運用。客觀言,他在位15年期間,已經為媽祖信仰,留下貢獻!

相關文章:

媽祖相隨?談「進香旗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