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「有宗教市場需求,就有宗教民俗供給」。「有乩童扮演民俗,就有人願意轉化成神」。這兩項通則,是炸寒單年年演出的「解釋律」(explanation law)。
每年元宵節前後,台灣民眾宣稱「北天燈、南蜂炮、東寒單」,這三項活動不逕而走,成為本地重要的元宵佳節民俗文化。仨者與國家的元宵燈會並列,各有擅場。皆吸引不少遊客到場。
宗教廟宇執事深信:以鞭炮轟炸打赤膊的「寒單爺」,只見他威風凜凜的站在雙人扛抬竹轎;就可展現神威。但是,經過一番炮竹炸身,常見「寒單爺」掛燒燙傷急診,甚至入加護病房。
儘管如此,花蓮、台東地區部分廟宇,依舊年年演出。
對此由人扮神,再由信徒「炸寒單爺」,在寒單爺退駕後,上半身灼傷;卻又每年演炸寒單的劇碼。網路報《報導者》記者,非常好奇其間的道理,特別在前幾天(2/17)打電話來詢問,能否當面採訪?
當時,我剛從大甲作完「七朝清醮」的調查,正在北上的國道上。助理接下電話問我,是否願意作此社會服務?我想想,當然,但是直接改為電話訪問,比較節約雙方的時間。助理將手機開擴音,我就一邊駕車,一邊回應記者的提問。
在我看來,欲改變行之有年的炸寒單爺習俗,並不容易,原因如下:
1. 信仰需求:當台灣百姓深信在元宵佳節炸寒單爺,會有愈炸祂,愈旺財之效;此俗就不易改變。因為,「寒單爺」為「玄壇爺」之諧音,祂既是護法張道陵及護壇之神,又是武財神。信者相信,經由狂炸祂,膜拜祂,就可換取一年的財富。
2. 可看性高:當寒單爺站上一米高的神轎,大顯神通。此刻,廟宇執事將備好的排炮,接二連三的狂炸。現場鞭炮聲不絕於耳,煙霧瀰漫,影像充滿戲劇的張力。不只信徒前來膜拜,也吸引不少遊客駐足圍觀,甚至可以行銷演出的宮廟。
3. 樂當寒單:以常人頭戴紅巾,臉以黃布覆蓋,打赤膊肉身扮演寒單爺。當他站上神轎,常被信徒視為神。他們平常處社會中下階級;此時,身分轉換,神人合一,而被信徒膜拜。
因此,他如同操五寶的乩身,起乩後代表神明,不怕自殘身體。依此類推,人扮的寒單爺,不怕炮炸身體,用來象徵神附體,藉此贏得信徒的認同。
如果你問我說,明年會有炸寒單爺嗎?我想,如無意外,會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