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ed on
二疏:疏廣、疏受
二疏:疏廣、疏受
陳樹菊
陳樹菊

解讀靈籤得先會「籤詩吟唱」,再從「詩文解釋」、「籤頭典故智慧」及「整體籖詩意涵」等層次來分析。
另外,還得諮詢求籤者的需求、問題,比對靈籤之後,再提出合理的解釋及建議。它牽涉到「文學」、「史學」、「社會學」、「心理學」、「宗教諮商輔導」等跨學科的知識。
據中研院調查,當代台灣信徒熱衷擲筊、抽籖,在諸多儀式中,它排行前三。因此,常見百姓來到了寺廟,祈神拜佛之餘,擲筊求籤問神。它是宋代以來,華族特殊的「人、神互動」之宗教儀式。
因此,廟宇執事豈能小覷它呢?
今以清朝中葉才出現的《灶王靈籤》第15首為例,嘗試解讀如下:
籤詩
忠信孝悌人之本,
所貴操持克副之;
惟爾一生誠不愧,
前程遠大任君馳。
詩文解釋
忠信與孝悌,分別出自《論語.衛靈公》與《論語.學而》。前者:「子張問行。子曰:「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」。後者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。」在《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》中把四個道德律,視為人之根本:「孝悌忠信人之本,禮義廉恥人之根。」
最可貴的是要操持它,其次是履行它。如果你能惟一輩子誠懇篤行,於心不愧;那麼,你的前程遠大,未來光明之路任你馳騁。
典故智慧
疏廣(? -前45)、疏受(? -?)叔侄兩人,在西漢宣帝時,先後榮任太子太傅。雖然位高權重,卻能淡泊名利。在《漢書·卷七十一》及《資治通鑑》皆記錄下他倆,恪守老子的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」之理。在為仕達二千石之厚祿時,同時上疏皇帝,告老急流勇退。皇上嘉許,加賜黃金二十斤,皇太子贈以五十斤。
返鄉後,他倆防子孫因富而驕,而將財產分與鄉里、宗親,使他們心悦誠服。鄉人問疏廣,為何你如此作為?
他言:子孫照顧自有的舊田廬,只要辛勤耕讀,就足以與凡人一樣共衣食。如果多分錢財給子孫,只會讓其怠墮。如果子孫賢而多財,則損害其志氣。如果他們愚而多財,則增加了其過錯。不如散盡家產,與鄉黨、宗族共饗。
在二疏去世後,鄉人感其散金之惠,於其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,取名為「二疏城」。在散金處立碑,名「散金台」。在二疏城內建祠,祠中雕塑二疏像,世代祭祀不絕。
這二疏的行徑,異於常人;視既有的名利如浮雲,世上有幾人?他倆服膺老子之道,寧可千金散盡分享給族人鄉親,不願留千金給子孫,讓其驕奢。
這種知榮守辱,知足常樂,知止不怠的士人典範,從古自今,極為罕見。尤其是在今天的台灣,拜金的資本主義社會橫行,可能稱其為「瘋子」!
但是,回首看看台東的樹菊阿嬤省吃節用,賣菜存錢,再散金助學、蓋圖書館,她「為而不有」的志節,當可與二疏比擬
意涵
1.忠信孝悌,努力秉持;
2.知榮守辱,知止不怠;
3.敬守戒律,長長久久。
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