鸞起源何時?
很多鸞生或學生會問:什麼時候華人始有「枎鸞」?
這是個學術問題,值得探究。當理解後,它可以變成我們的常識。
然而,它絕對不會是少數教授所言:鸞起源於幾萬年前。這完全是錯解,將「鸞」等同於「巫」(Witch)。因為,鸞須要書寫文字;而上古時期沒有文字,「巫師」(Wizard)只用言語、咒、舞蹈來娛神、通神。
鸞也不會是起源於3千年前,殷商時期的「占卜」。雖然,那時已經有「甲骨文」,是問卜於神的「卜辭」。儘管,扶鸞又稱「扶乩」,此「乩」字也具有「占卜」之意;但是,沒有鸞手通神,攙扶拿著「鸞筆」,在「鸞台」上書寫,就不是扶鸞。
那麼,什麼時候開始有扶鸞?
我以為還是得從歷史文獻中尋找。最早的紀錄:應該是劉宋時期(420-479)劉敬叔的《異苑》。它距今約1546-1605年,留下有關「扶箕」問紫姑的故事。因此,紫姑應該是降乩的第一個神,又名為「廁神」。
其後,南梁(502-557)宗懍的《荊楚歲時記》載:「(正月)十五日,其夕迎紫姑,以卜將來蠶桑,並占眾事。」再次寫下鄉民於農曆正月十五問乩於紫姑,占卜農事、為眾人解決疑難雜症。
到唐朝,正月十五問紫姑的占卜、扶乩相當盛行。李商隱(813-858)詩《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,恨不得觀》,又說了此盛況:
月色燈光滿帝都,香車寶輦隘通衢。
身閑不睹中興盛,羞逐鄉人賽紫姑。
此詩是說:唐朝時期的上元節,長安都城月色皎潔、燈火通明,香輦、寶車擠滿通衢、大街、小巷。當我目睹此繁華中興景象,一刻皆不得閑。此刻,我不會與居民爭相問紫姑,理解今年年運。
此後,到宋朝,鸞已非常興盛。才會有第一本藉鸞著造出的經典- 《太上感應篇》傳世。更別說大才子、狀元郎蘇軾(1037-1101)與鸞手數度對話,記錄在《蘇東坡全集》中。
至於鸞何時傳入台灣?
根據王志宇的研究,最早的記錄應該是鳳山縣知縣李丕煜於康熙58年(1719)編撰的《鳳山縣志》:「仙堂,在長治里(高雄路竹)前阿社內,鄉人何侃鳩眾所建,祀五文昌,能降乩」。
它比澎湖一新社前身「勸善社」創立於1853年,早134年。更是比北台灣鸞堂的根源之一:楊仕芳、李望洋於1890年,在宜蘭街上開創的新民堂,1895年創立的頭城煥醒堂,1899年淡水忠寮李家創屯山仙堂行忠堂,足足早了171-180年。
也就是說,離今約306年前,台灣即從大陸傳入了扶鸞科儀。